教育心理學:自我決定理論的魅力
來源: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
2023-01-05 16:47:52
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相信這句話膾炙人口。那么這句話背后隱含的知識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學習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學習動機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教育心理學??嫉囊粋€考點,經常以判斷題、單選題和多選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德西和瑞安的自我決定理論之有機整合理論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論的知識海洋吧!
一、有機整合理論
這一理論將人的動機看作一個從無動機、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的自我決定程度不斷增加的連續體。
含義 | 例子 | |
---|---|---|
無動機 | 缺少行為意愿的狀態 | 學生覺得數學作業不重要,即使做了作業教師也不給自己高分,或者自己沒有能力完成作業,因此,他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動機。 |
外部動機(標準:自主程度) | 外部調節(完全為了滿足外在要求而服從外部規則) | 學生學習數學是因為學校要求學,否則就要補課或者被批評。 |
內攝調節(為了避免焦慮或羞愧,或維護自尊和自我價值感) | 學生學習數學是因為覺得不學數學是在違反學校規范而對不起父母教師,或擔心被人視為低能。 | |
認同調節(個體認同規則的價值,覺得遵循規則是重要的,自愿按照規則做出行為) | 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自覺自愿地努力學習數學。 | |
整合調節(將外部規則完全內化,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在各種活動中自主地做出規則所要求的行為) | 學生將數學看作必須學好的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認為學好數學終身受益,不僅會主動完成數學作業,還會主動參與與數學相關的課外活動。 | |
內部動機 | 為了活動本身的樂趣,是發自內心想做這項活動,在做的過程中感到快樂和享受 | 學生喜歡學習新的數學知識,享受做數學題,解題過程本身就能帶來無限快樂,一旦應用數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就感到興奮。 |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動機的內化不等同于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即使內化為整合調節狀態,由個體進行完全的內部控制,也還是屬于外部動機,仍是由于目標對其有益或者重要而產生行為動機,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而內部動機的特征是個體對行為本身感興趣。所以,它們仍然有區別。
二、基本心理需要理論
自我高度整合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需要社會環境的滋養才能完成。社會環境的滋養就是3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關系需要。這3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促進個體產生內部動機。
基本心理需要 | 含義 |
---|---|
自主需要 | 指個體對于從事的活動擁有一種自主選擇感而非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
能力需要 | 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能夠達到某種水平,對自己能夠勝任某項活動的信念 |
關系需要 | 指個體與他人相聯系或屬于某個群體的需要。包含①合群需要(尋求與他人的友好關系);②認同需要(尋求他人的認可和積極判斷) |
刷題鞏固
強調學習動機激發的重點在于外部動機的內化的理論是( )。
A.自我決定理論 B.自我價值理論 C.成就目標理論 D.自我效能感理論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德西的自我決定理論。該理論將人的動機看作一個從無動機、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的自我決定程度不斷增加的連續體。故A選項符合題干。